第一章 战(二合一)-《初唐:砥砺前行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  “姚州刺史刘仁愿,弘文馆学生,入选右亲卫,曾经随贞观天子出巡外地,徒手与猛兽搏斗,骁勇非常,贞观十九年的征伐高句丽战争,因战功受到唐太宗的嘉奖,破格升为上柱国……”

      余下还有薛孤吴仁、高德逸之辈,无一例外,都能从他们身上寻得多多少少的战功。

      噶尔东赞战略眼光是何等的了得,瞬间就明白了。

      唐廷这是在陇右部署军事力量……

      不然没有任何理由,在最为关键的州府要地将刺史换作身负军功的将官。

      因为有丝绸之路,陇右发展的势头很好。

      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写道:是时中国盛强,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,闾阎相望,桑麻翳野,天下称,富庶者无如陇右。

      当然司马光写的并不是这个时候的陇右,而是未来……

      但正是因为有前人栽树,后人才可以乘凉。

      丝绸之路的繁华,让凉州成为仅次于长安、洛阳的存在,让陇右一地,坐拥巨大的发展前景。

      唐廷也一直很重视陇右的发展,调换的三位刺史都是能臣干吏,他们将三州地治理的很好。

      唐廷让三个将帅来替换他们,必然会限制良好的发展势头。

      这种反常的行为,唯有这一种解释。

      “快,去请副大论,即三尚特来议事。”

      副大论是副相,而三尚一论是吐蕃特有的官制,简单的来说就是吐蕃国内的四大家族。

    
  三尚为上部之没卢氏、下部之琛氏、中部之那曩氏,是为赞普之外戚。

      其实古来的说法是三尚一论,三尚是外戚,一论是韦氏,论是大论的意思……

      也就是说大论多出韦氏,不过现在吐蕃由噶尔东赞完全把持,什么韦氏,自然萎了。

      噶尔东赞治理吐蕃的方式采用了霸府制度,也就是说吐蕃共尊赞普,但政令出大论之手,由噶尔东赞独持国柄,代行君事。

      故而每有大事,都是在大论府商议的。

      最后将商议的结果通知赞普一声就好。

      还未掌权的赞普是没有资格说不的。

      不多时副大论达延莽布支、以及没卢氏赞丽、琛舫朴、那曩不宥一并抵达,除了他们五个,参加会议的还有两个晚辈,分别是噶尔赞悉若多布,噶尔钦陵赞卓,两人都是噶尔东赞的儿子。

      虽是后辈,但已经展露了超凡的天赋,赞悉若多布有他父亲之风,文武兼之,而噶尔钦陵赞卓痴迷军略,年纪轻轻已经历经大小战役三十六场,无一败绩,在吐蕃军中有着很高的威望,甚至超越了他的兄长。

      噶尔东赞对于自己这两个儿子很是器重,不管多重要的国事,只要他们愿意来听,都不会反对。

      哪怕于理不合。

      也没人敢跟噶尔东赞来说这个道理。

      噶尔东赞将唐朝增强陇右军事部署的事情告之众人。

      此话一出,堂下六人,无不变色。

      松州一战的结果他们记忆犹新,目前还不敢与唐廷正面对抗,但青海湖这块肥肉,他们也是志在必得。

      故而上下一直都没有争出一个好的方法。

      不过唐廷着重发展陇右经济,对于陇右的军事发展有些懈怠。于他们而言就是机会……

      现在?

      “怎么会这样?”

      没卢氏赞丽惊呼出声。

      他一直是激进派,对于青海湖垂涎三尺。

      那曩不宥道:“必然是因为唐廷出了能人,发现了我们的异动。我早说了,你们太小觑唐廷了,真以为贞观天子跟李靖死了,他们就没人了?你们可以为所欲为?”

      不同说,那曩不宥定是保守派的。

      其实那曩不宥早年也很激进,跟着松赞干布南征北讨,纵横四方,只以为吐蕃军队可以踏平任何一个敌人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