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二十四章 有对比才有动力-《文化抵抗最前线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另外,技术问题也有待解决,特效可以等待,但摄影机不行。

    最开始的打算是用数字摄影机,优势是所见即所得,这是传统胶片摄影机无法做到的。

    这也是宁匀最需要的功能,当场就可以和原片对照,做出调整或重拍。

    可是这个时期专业数字摄影机选择并不多,最知名的当然就是2002年拍摄出星球大战前传2:克隆人的进攻的索尼900,第一部成像质量接近胶片的高清数字摄影机。

    可与摄影组的人沟通后,他们不喜欢这个选择。

    首先,900不是全幅摄影机,景深不同,想要复制原片几乎不可能,镜头选择也少。

    暮光之城需要的图像质量很难达到,最关键的是,900的动态范围远小于胶片,光线亮度变化剧烈的场景简直就是灾难。

    另外一个选择看起来美妙多了,大名鼎鼎的潘纳维申nsn,刚刚推出的nss,单片全幅35规格的传感器,可以获得和胶片相似的景深,可用潘纳维申上千种35镜头。成像质量也比900好多了,基本和胶片没什么差别。

    可这东西的最大缺点是,不可以回放,和胶片一样,几乎失去了数字摄影机最重要的意义,何况它的重量有十几公斤接近二十公斤,比很多胶片摄影机还重。

    其他合适的数字摄影机此时还没开发出来,那么可能能用的就只有900了,毕竟所见即所得太重要,牺牲一点画面、景深也值得。

    可真正试验了之后还是不行。

    摄影师试拍了一段后指给宁匀:“这里,弱光条件下画面噪波太大,我们要的是一种纯净画面。分镜里的弱光部分不少吧,可这弱光质量,远远达不到要求。”

    宁匀不死心:“关闭一些增益试试,开启.1菜单里的来控制噪波抑制电平。另外,用大光孔,减小景深。”

    摄影师调整后还是摇头:“不行,改善了一点,但还差得多。我们和克隆人的进攻拍摄需求不同。如果你想获得最好的质量,还是要用胶片。暮光之城这样重视画面质量的片子,根本不适合数字摄影机,过几年也许行,现在差太多了。还有,这机子对温度很敏感,天气变化、机器散热,会导致镜头两端温差变化,产生镜头物理结构的变化,需要经常调整校正,比胶片机还麻烦。机器上用的液晶彩色寻像器色温过低,只能参考,不能做标准。现在的监视器也要换,和后期的不同,标准白场下色彩有差异,颜色响应时间都有区别。”

    约翰逊小姐脱颖而出,成为贝拉的扮演者后,不仅成为了女主角,还某种意义上成了导演的私人顾问。

    她总有演技问题需要请教导演,她总有片场知识普及给导演。

    双方一来一往,迅速亲密。

    如果不是那三个剧本还在严格保密期间,女孩们一定会怀疑她又看上了某个角色。

    当然,现在肯定就是导演的财力问题了。

    烟花嘛,谁不喜欢。

    那个老女人去做白衣天使了,现在机会来了。

    约翰逊小姐赞同摄影师的意见:“我也不喜欢数字摄影机,你看克隆人的进攻,画面的噪点太多。最讨厌的,数字摄影机拍出来的演员看起来比胶片差很多,脸看起来比胶片的更大。”

    这方面对约翰逊小姐很重要,像娜塔丽波特曼那样,动不动脸变圆了的情况太难接受了。

    当然,侧脸的镜头更美,可侧脸才有几次。

    约翰逊小姐的劝说很给力,女主角脸圆不圆宁匀不在乎,反正丑一点也没关系,血族爱德华可绝对不能圆,那样少女粉丝们只会气的尖叫。

    约翰逊小姐讲述自己的经历:“胶片和数字我都拍过,胶片还有一个好处,开拍时,片场只剩下机器转动的声音,那种声音会让演员快速入戏,精神集中投入进去。因为机器一转,那就代表着金钱在流逝,胶片很贵,胶片不能重复使用。如果演员不注意出现错误,导演一定会发脾气,小成本的片子资金压力大的更明显。而数字摄影机,开拍了也没声音,让人不适应。只有距离很近才能听到的风扇声,可那不是胶片。”

    “数字摄影机,能够直接看到效果很不错,但胶片拍摄一样有趣。我在片场看到有的导演问摄影师这个镜头怎么样,摄影师不直接告诉导演,却让导演放心,保证给他一个惊喜。冲洗出来后看到的果然是惊喜,比导演设想的更好。”

    摄影师可不想背负这种责任,赶紧补充:“那是知名摄影师,而且也有导演大骂垃圾的时候,最好是拍摄之前沟通好,不需要惊喜,直接按照导演的意图拍摄。”

    用租用的胶片机拍了几次,出来的效果果然比数字强很多,对暮光之城这样的电影,更是如此。

    宁匀只好听从建议,改用胶片。

    拍美吸血鬼太重要,不能百分百复制就多加一些自己的理解,反正也是试验。

    其实还有另一种选择,比如存在空间1..r.,成像效果比现在数字摄影机好得多,还能拍4视频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