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6 后灾难时代展望-《塔防战略》
第(2/3)页
冯氏组装机一出来,订单飞速增长,几天的时间就增加到七千台。
g国之前工业集中区被怪兽糟蹋了一波,现在方方面面要产能,根本没办法造出这么多,无奈之下,只能退而吃授权费,授权其他地区生产。
组装,在整个工业链里算不上特别重要的环节,早几年都是劳动密集型。冯氏组装机,还是有点瞄准空白市场的意思。
但对于最近才热起来的“工业链小型化”的市场,冯氏功不可没,因为他的带动,自去年他们拿到投资起,就陆陆续续有其他公司开始捣鼓类似的项目。
c国自己也下场了,直接把月宫用的工厂模式部分资料给了几家官营企业,由他们进行后续市场化改造和设计。
其实这几家企业本身就参与了月宫工厂的设计和生产工作,已经有部分资料在手里。
可话说回来,要把这种太空装置反过来搬回地表,其实也没那么容易。
提个前面提过的,玻璃车间。
月表没空气,真空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好,需要液态水的时候,真空就是杀手,完全真空的开放环境,哪怕只有几摄氏度的液态水也会一直沸腾。因此工厂全设备都是密闭环境,作为平板玻璃底液的锡溶液不会受到氧化和污染,流程比地面少很多。
到了地表,完全气密这种剧烈增加成本的东西肯定要去掉,尤其是进出料的部分要维持气密,还真不是普通厂家能做到的。放弃气密,相应的又要有除氧化层的手段,中间如何平衡、取舍,都要工程师们一个个去弄。
此外,月宫工厂所有的热量都是严格控制的。因为很可能现在把热量排掉,到了月球的夜晚还得耗费额外的电力把热加回来,大量热量会以几百度的高压水蒸气形式存起来。在地表工厂外壳不至于自然降温到零下一百多度,肯定不用那么讲究。
重点还在于参与工程的人数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。
月宫工厂,作为太空永续项目物资自给的重点工程,设计、验证等工作参与进来的高级工程师就超过两万人,还没算那些负责造验证设备和后续参与试验调试的工具人,那些都是厂里的宝贝技工,轻易都不外借的那种。
现在作为某几个企业的下属分支项目,就算要得急,联合了两家友商,短时间内一个分项目里也只能投进去两三百人,得亏是反向改进,如果是从零开始,时间表都没人敢出了。
他们任务是去年八月才领到,一月时刚刚出样机,还需要经过一系列测试,过程中说不定还得改。冶金链那边更慢一点,不知道能不能赶在三级怪兽出现前搞定。
假设怪兽能稍微配合点,不要打断工业链小型化的过程,熬过今年,明年就可以在部分自然资源条件较好的城市,实现不含原材料开采的工业链自给化。
这个新型产业中,c国的官营企业虽然有几个项目,主力仍是各私人公司,就国家层面,c国并不打算将其列为重点战略。
主要矛盾还是个产能问题,小型化工业链的生产能力,只勉强能让城市的技术水准不倒退,以城市为单位去给太空体系提供物资援助就完全不现实了。
哪怕不说工业链,只说人。
有研究显示,长期接收外来援助的灾民、难民,都会发生结构性的文明倒退,教育也会在短短二三十年间归零。
反过来说,生产和商业活动,是维持现代文明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,一旦缺失,人类将走入不可逆的衰退,从文明走向愚昧。
小型化工业链在此处起到一个文明阶段锚定器的作用,至少保持了对高端人才的刚需,不至于荒废教育。
第(2/3)页